換屆以來,豐城市蕉坑鄉以鄉人大代表工作聯絡站為陣地,組織各級人大代表開展學習宣講、專項調研、聯系選民等活動,讓鄉村治理成效“看得見、摸得著”。
擦亮鄉土“人才”底色
在蕉坑鄉柿源廟村的田野上空,總能看到一臺無人機,代替傳統的人工生產勞動再進行噴灑、消殺等農業活動,操作這臺無人機的是一名叫辛標的90后小伙。2021年,他通過引進無人機技術和先進農業種植技術,實現了95%以上的農業機械化,水稻年產量60余萬斤。
“辛標是我聯系的一名選民,他的父親辛明也是一名鄉人大代表,在父親的影響下,辛標從小就對農村有著一份熱愛,在大學時選擇了無人機專業學習,在畢業后他毅然決定辭去高薪工作回鄉創業,努力改變傳統人工種植現狀。”人大代表饒興明感慨道。
蕉坑鄉人大代表饒興明在開展“聯系選民”活動時了解到辛標的想法后,立即聯系鄉農業綜合服務站,為其提供技術指導,并推選為全鄉種糧大戶,接受縣、市級以上農業技術培訓,學習水稻新技術和測土配方技術,掌握各種水稻種植管理、病蟲害預防知識,同時饒興明代表也會在微信群中轉發提醒消殺時機。經過長期摸索,辛標種植出的水稻畝產比當地村民多出50余公斤,實現了高度機械化種植,改變了之前“人力多效率低、投入大回報少”的局面,并朝著打造千畝生態水稻種植基地這一目標持續發力。
蕉坑鄉人大將繼續以人大代表聯絡工作站為支點,在落實人大代表聯系選民制度的同時不斷挖掘高素質、高文化、高水平的鄉村人才,讓鄉土人才在本地有所作為,真正做到“回歸鄉村、服務鄉村”,激發鄉村振興人才潛力。
擦亮產業“發展”底色
“蕉坑熏鴨是蕉坑鄉獨有的特色風味小吃,制作手藝從二十世紀流傳至今,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由于蕉坑熏鴨屬于純手工制品,不能量產且不宜長時間保存,僅在秋冬季節進行制作和零售,存在‘制作難、產量低、銷路少’三大痛點問題,以至于蕉坑熏鴨廠仍然是一個破舊不堪的小作坊。”宜春市人大代表、蕉坑鄉黨委書記陳藺慧在2021年底進行專項調研時頗有感觸。
針對這三大痛點問題,陳藺慧積極與豐城市農業農村局協調,為蕉坑熏鴨廠申報“2022年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設項目”,推動蕉坑熏鴨實現規;、產業化。在陳藺慧的不斷推動和上級部門的鼎力支持下,2023年初,蕉坑熏鴨廠廠房擴建1470平方米,進廠公路硬化200米,并引進了宰殺流水線設備和滅菌設備,購買了包裝機2臺,建設烤爐10個,新增了冷庫1個,徹底完成了手工制作到機械化操作的轉變,提高了熏鴨生產效率和產量,有效解決熏鴨的“貯存難”問題。同時,蕉坑鄉人大通過線上電商網上銷售和線下助農產品專柜銷售,幫助蕉坑熏鴨廠拓展銷售渠道,不斷提高知名度,打出品牌效應。
“蕉坑鄉熏鴨廠的建成,為當地脫貧勞動力務工提供了15個工作崗位,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同時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預計每年增收17萬元,人均可增收約2000元。”蕉坑鄉人大主席羅國興高興地說道。
現在走進蕉坑鄉坪上村的熏鴨廠,一排排醒目的機器設備和一幅幅制作工藝圖映入眼簾,伴隨著設備機械化運轉的轉速聲,蕉坑鄉熏鴨廠實現了從“小作坊”到“大廠房”的蛻變。
擦亮人民“幸福”底色
蕉坑鄉人大代表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群眾的幸福作為自己的履職目標,以“講好暖心故事” “辦好民生實事”和“開展好群眾活動”三個方面為重要抓手,擦亮人民“幸福”底色。
講好暖心故事。蕉坑鄉人大代表利用“代表活動日”前往鄉敬老院和“童心港灣”開展“講好暖心故事”系列活動,給老人講故事,陪伴老人聊天,了解其生活上的困難和問題,及時替他們解決,同時送去慰問禮品;與留守兒童做趣味游戲,并通過親情連線替他們視頻聯系在外父母,互聊家常,增強家庭情感交流,有效提升了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幸福感。
辦好民生實事。蕉坑鄉人大秉承“應收盡報”的原則,對收集到的群眾意見及時整理,對符合資金要求的納入“微小民生實事”項目,對需要較多資金投入的納入蕉坑鄉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堅持做到“事事有回響,件件有回音”。近年來,蕉坑鄉通過微小民生實事項目建設了農村飲水工程,實現了多處道路硬化、路燈亮化,通過推進全鄉重大民生實事項目完成了集鎮“精小美”建設、自來水廠建設、蕉坑中橋改造等各項民生工程,鄉村各處基礎設施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信訪事件趨近于“零”,鄉村治理成效明顯。
開展好群眾活動。蕉坑鄉人大代表聯絡工作站常態化組織開展好代表小組活動,組織人大代表開展防溺水宣傳、防汛知識普及、應急安全知識講解等多種宣傳活動,利用節日組織群眾開展“三八”廣場舞大賽、“五四”校園演講比賽、“七一”播放紅色電影等類型豐富的活動,受到群眾一致好評。今年以來共開展宣講活動7場,舉辦群眾性節日主題活動3場。
“通過開展群眾活動,村民動起來了,鄉村活起來了,人民的幸福感也在臉上笑出來了。”曲源村負責人楊根華對開展群眾活動效果十分滿意。
下一步,蕉坑鄉人大將繼續發揮人大代表聯絡工作站的陣地作用,組織各級人大代表履職盡責,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讓民生有溫度,讓幸福有質感,不斷推動鄉村振興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