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國華 轉載自豐城文藝公眾號
豐城市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丁明輝走在老城區的路上,十字街斑駁的墻面的確有些老舊,擋洪墻粗礪的水泥似乎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透過東方紅大街上稀疏的樹枝,天上的太陽明晃晃,刺得眼睛發花。
他出生在這里,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熟悉這里的地理人情。鄰居越來越多的搬往新城區,老城在別人眼中越來越顯得滄桑和老態龍種,而對丁明輝來說,這里的一切既親切又戀戀不舍。
8月上旬,全市報告首例新冠肺炎感染者后,在市政府機關事務中心工作的丁明輝來到劍光街道東路社區開啟了他為期四十多天的抗疫志愿服務之路。在四十多天緊張而繁忙的工作中,他與四位老人之間點滴故事深深反映出他的一種精神情懷,看起來都是小事一樁,但卻讓居民們交口稱贊。
他與張家爺01
8月20日,丁明輝正在衙前巷卡點值班,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位行動異常的老人,這不是張家爺嗎?他心里一驚,疫情當前,老人出來很容易感染疫病,也很容易成為傳播者。他趕緊上前詢問,可是老人含糊不清,說不出自己的住址,也不知道回家的路線。丁明輝一邊打報警電話,一邊耐心陪著老人。后在豐城市公安局劍光分局民警的協助下,才終于把張家爺送回了家。
8月24日下午,丁明輝又意外地發現張家爺出現在馬路上,他走過去,說:張家爺,您可不能出來亂跑,這是給家人和社會添亂,我送您回家吧!
丁明輝領著老人回到家中,依然放心不下,便打電話找來老人的妻子和兒子,再三囑咐說:可不能隨便讓老人在街上溜達。張家娘說:我家老頭子,這幾年糊涂了,我一說他,他就打人,幸虧遇到你這樣的熱心人,從此說什么我也不讓他出去了!
丁明輝看著張家娘的態度如此堅定,又找到張家的兒子前來商量一個好的對策。在確保老人不會再溜出門后,他才離開了張家。
他與李家娘02
東路社區是個老社區,老房屋犬牙交錯,有的正在拆遷,留守老人較多。李家娘就是一位住在馬驛巷的留守老人,行動遲緩,今年八十多歲。
丁明輝十分細心、當他看見滿頭白發的李家娘獨自蹣跚來做核酸檢測,便心想,這位老人一定是位留守老人。他主動上前攙扶著老人,怕她久等傷身,每次他都會為老人搬來一個凳子讓老人坐著等。有時老人坐著也困難,他就幫李家娘插隊,社區居民都能通情達理,讓丁明輝攙扶著李家娘先進行核檢。
在送老人回到家時,丁明輝發現李家娘家里沒有什么菜,便幾次主動把自己配送來的套餐菜包送給了她。
李家娘要支付菜錢,丁明輝又再三推辭,這樣推來推去的場面讓人感到既溫馨又溫暖。
他與梅家娘03
沙湖路住著一位姓梅的老大娘,每天前來進行核檢。她看見丁明輝穿著紅色的志愿者馬甲,便拉著丁明輝說:你是社區干部吧,我治高血壓和胃病的幾種藥已經斷了,能不能幫我買一些,而且我用的是老年機,也無法買菜,家里的菜也斷了。
丁明輝馬上記下了藥品的名稱和規格,及時為她購買并親自送上門。當發現老人買菜不便時,他便把自己當作了老人的兒子,及時和社區聯系,讓社區在統一配送菜包時也為老人訂上一份。當社區登記人員問及需配菜包的戶主姓名時,丁明輝便說是自己母親。每當丁明輝提著菜和藥品送上門時,梅家娘感動得連聲說:你真好!你真好!
他與親娘04
丁明輝的母親是一位老黨員,今年九十三歲。別看老人年齡這么大,心里想的、裝的卻是大事。當他母親知道豐城出現疫情,茶飯不思,睡覺不安,多次委托兒子去做志愿服務時多出一份力,多做一份事。老人對丁明輝說,娘年紀大了,行動不便,你就代娘也做一些志愿服務吧。
丁明輝眼圈一紅,他把自己志愿服務時穿的紅馬甲穿在年邁的母親身上,說:媽,您安心在家養病吧,兒子一定替您多做一些工作。老人穿上紅色馬甲,臉上笑成了一朵璀璨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