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出村 百姓有“醫”靠
“最近有沒有按時按量吃藥?看您這血壓有點高,平時還是要多注意……”在同田鄉肖家村村民凌香水家中,村醫艾長青一邊細心地將用藥頻次、數量用紙條寫好貼在藥盒上,一邊還不忘反復叮囑。說完,艾長青背起藥箱又繼續在鄉間穿梭:行動不便的夏老太該測量血壓了,87歲高齡的艾老伯到體檢時間了……
這是村醫艾長青扎根鄉村醫療事業的日常一幕。一個人、一個藥箱,艾長青已堅持了26年。1972年出生的艾長青自衛校畢業,后赴醫學院校進修回來后就成為了一名鄉村醫生,守護著全村3000余名村民的健康。
當被問及是否動搖過這份堅守時,艾長青坦言:“也曾有過離開的念頭,但想到這里的村民需要我,尤其是政府給村醫的政策越來越好,運行經費有保障、社保繳納有補貼、基本待遇有兜底,很暖心,也給了我留下來、繼續干下去的動力。”
近年來,年齡老化、隊伍斷層、留不住人才是鄉村醫生之困。建設一支扎根鄉村、服務村民的高素質鄉村醫生隊伍關乎民生福祉,關乎群眾最切身的利益。豐城市在2018年啟動新一輪縣域醫改之初,就研究出臺一系列政策強化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加強培訓管理,規范行業發展。
其中,新增了鄉村醫生“四項保障”,從運營維護經費、工作補助、養老保險補貼、醫療風險基金四個方面保障全市1200余名村醫待遇,夯實基層醫療網底,增強鄉村醫生服務基層的熱情,讓他們能安下心來在農村扎根。
今年2月,豐城市政策上再升級,推行鄉村醫生“鄉聘村用”,讓鎮村兩級資源協同共享。在身份保障上加強村醫認同感,進一步明確村醫工作職責、規范村醫執業行為、提高村醫待遇保障,推動了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一體化發展,真正讓“小病”不出村鎮。新措施實施以來,已有402名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和鄉鎮衛生院簽訂了聘用合同。
“鄉村醫生是事關民生的重要崗位,是鄉村百姓健康的‘守門人’。”豐城市衛生健康委黨委委員熊學義說,豐城市將持續優化體制機制,著力提升村醫的待遇和保障,鼓勵和保障更多“艾長青”們扎根鄉村、服務鄉村,讓農民群眾看病更有“醫”靠。(本報記者孫廣見)